第五次新媒体与大数据沙龙—— 新媒体与政务舆情管理

发布日期:2016-10-13 作者:秩名

沙龙会议现场

        9月2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新媒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次新媒体与大数据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会议室召开。本次沙龙主题为新媒体与政务舆情管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秘书长杨斌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蒋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秘书长    杨斌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蒋颖为此次沙龙会议致辞,她提到移动互联时代改变网络舆情生成的机制,公众新闻发布渠道不断拓宽,05年博客热,09年微博热和2012年微信热不断向广大民众提供便捷的新闻发布平台。目前网络成为舆情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舆论监督的力度更强,舆情信息传播变得广而快,同时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加强,政府作为网络舆情的监管部门,面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发展新的特点,政府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就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做好政务舆情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相互启发,可以产生更多更好的思想和成果,为新媒体政务舆情管理提出更好的建议。

新浪政务新媒体学院资深讲师    马凌霄

        新浪政务新媒体学院的资深讲师马凌霄进行了《政务新媒体发展与微博舆情应对》的精彩演讲。她的演讲内容包括政务新媒体发展,微博舆情,舆情应对三方面。她提到现在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舆情事件中负面舆情是一直存在的,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及,热点可以快速的形成,对于政府来说是危机并存的。新浪微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再是由超级大V的影响力淹没掉其他人的声音,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多元观点在热点问题上在微博形成一个对冲,这是由于微博开放的机制所决定的,并且体制内的媒体、意见领袖和网民之间的共识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大V关注的内容从过去聚焦放大实质话题也向多元话题转变。舆情越来越具有短时间、全爆发、高量级传播的特征,和微信、微博平台文化互相刺激的跨平台传播特性。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粉丝都是有价值的传播自媒体,需要重视和随时关注他们的声音,政府要善于社会化传播,重视日常的口碑建设,以及危急时刻的及时响应和迅速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    刘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研究员介绍了实验室的构想和近几年舆情调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和社科院图书馆举办沙龙会议,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一套舆情系统,整合全数据;建立有持续性内容的在线调查系统;建立关于新媒体大数据的“晴雨表”,为学者开展研究,为企业做数据支撑;建立大数据中心,包括采集、整理、发布系统,专家在线诊断和在线研讨会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    梁俊兰

        讨论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梁俊兰首先演讲,她提出与其他调查机构合作,如何共享使用资源对项目的开展和继续是非常重要的。从舆情角度建设智库对国家治理和政府决策非常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郑建君

        政治学所副研究员郑建君提出三点感想:政务舆情涉及到舆论发布引导和舆情管控,对于国家和社会治理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大数据本身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其研究的设计性不足,这些数据是事件发生后才获取,可以称作即时性数据或者有针对性的二手数据,单依靠大数据技术分析舆情事件,只能起到描述作用,而要能解释、控制和预测,还需要进行研究和积累。通过多学科进入,避免仅仅基于大数据为前提的数据驱动的研究,而使数据结合本身内容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    马冉

千龙智库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    闫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马冉和千龙智库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中心闫娟也都分享了各自的感想。

W020171215543447575464.png